在上親職教育課的現場
在上親職教育課的現場,學員小晴氣呼呼的說:「今天早上孩子在鬧脾氣不肯好好吃飯,我好不容易連哄帶騙,正當孩子終於肯好好吃飯的時候,先生一拍桌子對著孩子大吼一聲,再不吃就不要吃好了,孩子一聽立刻哇哇大哭,我簡直都要氣死了...」
另一個成員同情地看著成員小晴說:「好可憐ㄡ...」
其他成員紛紛心有同感地說:「對呀對呀」。

我們之中的爸爸成員阿中說:「可是這種事發生在我家是媽媽出來罵小孩耶,我雖然是爸爸,可是我對孩子也挺有耐心也很溫柔的!」其他的媽媽成員紛紛出來打圓場。
成員書禾對著阿中說:「我們不是在罵爸爸啦,只是很生氣家裡怎麼會有豬隊友,不是最近有一句流行與說,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只怕豬一般的隊友」,話一語畢又引發大家的附和,於是就有成員問我:「老師,夫妻或家人本來應該要互相合作的,可是怎麼會有這麼多豬隊友啊?」
我笑著問大家:「真的每個家都有豬隊友嗎?」不問還好,一問又引發熱烈討論,
成員欣怡說:「我家老公是還好啦,因為他很忙所以教養的事多半不插手,但有什麼用,我們和公婆住在一起啊,我在管教小孩的時候,稍微大聲點兒,公婆就會護著孩子說什麼我太兇了,還說我一點都不會愛的教育...」
成員怡芬笑著說:「就是這樣我們才要來跟老師學怎樣正確是「愛的教育」!」
上課比較久的成員小真說:「老師有說愛的教育要配上溫柔而堅定的紀律,對不對?!」眼看話題愈拉愈多,我趕緊幫大家聚焦回來,詢問大家:「那大家想不想知道怎麼把豬隊友變成合作伙伴?」大家紛紛點頭都很專注地等待我。
其實,在每個親職教育上課的我都不斷聽見「豬隊友的事蹟」,在一個家庭中的確教養是需要合作且一致的,但因夫妻或是姻親來自不同原生家庭的結合,所以自然價值觀不同,思考的面向也不同,但是有一件事是相同的,那是什麼呢?那就是「希望孩子好」的這顆心是一樣的,只是大家用的方法可能各有不同。如果認知到這個,你就有機會把你的豬隊友變成合作伙伴甚至是好朋友。
所以在親子教養衝突時,在想法上我們先退一步想想:「他這麼做應該是有對孩子的善意,那...那個善意是什麼?」,我用一開始開場時小晴的案例問大家,那小晴先生的善意是什麼?大家就腦力激盪七嘴八舌的說了起來:「應該是想幫忙小晴吧!」「應該是想讓孩子有好規矩吧!」「應該是想讓孩子乖乖吃飯吧!」「應該是想讓孩子準時上學吧!」「應該是想趕快解決讓大家上的上學、上班的上班吧!」只見小晴的臉色從一開始氣呼呼聽到後面愈見緩和,我知道小晴的情緒較為冷靜了所以,第一步是除了自己原本的想法之外,多擴充一些想法,甚至透過這個過程想到對方對孩子(有時對孩子的善意不見的是對大人的善意)的善意。
當我們可以體會到家人或伴侶在這件事情的善意時,也比較不會氣沖沖的要防衛,只有情緒不干擾我們的時候,我們才有智慧作正確的判斷與選擇。所以第二步就是讓對方知道我們知道他的善意可能是什麼,透過說出來的過程--尤其透過「感謝」是最快讓對方明瞭的。例如小晴的例子中,小晴可以對先生說:「謝謝你,我知道你想要幫忙。」當對方接收到你的「真誠」感謝時,他也會更願意協助你。
第三步就是說出你目前的狀況或是期待,例如:「孩子現在已經願意好好吃飯了,所以我們加快腳步以免遲到」,這樣可以幫助對方知道該怎麼互相配合。
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「萬事起頭難」,這三步中第一步最難,需要大家透過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斷地練習,遇到事情時多看事情的不同面向,這樣的練習會幫助你在衝突時,不會因為一時之氣將所學拋諸腦後,罵自己是「豬頭」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