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這樣做,孩子一定聽你的話
暑假的早晨我和妹妹還有她同學以及家人一起到兒童新樂園遊玩。自從約好要到兒童新樂園玩之後,妹妹不停地計畫要玩什麼。那天早晨一叫就立刻咕嚕地從床上俐落爬起,同時也認真的吃著早餐.....
我們和同學小祥會合之後,一路快樂地前往遊樂園出發,玩了幾個設施之後,來到「碰碰車」,兩個小朋友非常興奮,因為這是他們第一次可以入園玩碰碰車(之前身高不夠),只見他們兩個排隊入場後,選擇了一輛車共同駕駛,一人負責踩油門,另一人負責掌握方向盤,兩人玩的不亦樂乎,玩玩一場結束,兩人出場時都處於高度亢奮的狀態......

我和小祥的媽媽一邊招呼著孩子們吃點心,一邊聽著孩子描述玩碰碰車的經過和感覺,我和小祥的媽媽從孩子的敘述中,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的「意猶未盡」,在和孩子討論後,我們決定再讓孩子玩一次「碰碰車」(因為入園前已和孩子約法三章,每人只能選五樣花錢的設施玩,玩一次就是一樣設施,可是因為他倆共乘一輛車,所以算「半」次),孩子們一聽開心極了,連忙跟對方說:「那這一次我們來交換」, 也就是踩油門和掌握方向盤的任務交換。
我和小祥的媽媽一聽到孩子這樣說之後,便露出困惑的表情,我們想的是:以我們玩碰碰車的經驗,都是要一人一輛車自己操控比較過癮,而且兩個認識的朋友還可以在遊戲中碰撞對方,增加樂趣,而他們怎麼要一直坐同一輛車子呢?第一次一起坐可能是沒玩過所以兩人一組比較可以壯膽,但都已經可以玩第二次,在車子足夠的狀態下,應該可以兩人各開一輛,怎麼兩人如此「ㄍㄡ 意」呢?
於是我們開口問孩子,對於第二次玩碰碰車的計畫是什麼?以及很好奇他們為什麼在第二次還是選擇兩人共開一輛車的原因,只見兩個孩子七嘴八舌地說:「媽媽,我們已經準備好這次換OO來踩油門」、媽媽,我們已經準備好這次換OO來控制方向」、「我們決定選藍色的車子」...
咦,孩子講了半天還是沒有告訴我們他倆為何要一起,於是我們想到,對於孩子一次不能同時發問太多問題,基本上一次一個就好,才不會讓談話失焦,於是,我們又問了一次:「場上有很多空車耶,而且你們已經一起開過一次了,為什麼這次還是選擇兩個一起開呢?」只見兩個孩子相視一笑,很快地回答:「媽媽,我們必須合作才能開那台車。」、「我們控制到方向盤的時候,腳踩不到啦!」
這下換我和小祥媽媽相視一笑後露出「恍然大悟」的表情,原來....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想法與作法,也有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,而這些,和大人想的有時是完全不同的方向--大人想到的是一人開一輛互相碰比較好玩,小孩想的是怎樣能讓車子開動去碰別人,原來對於一個剛過130CM的孩子,要把車子開動其實很吃力.....
這個經驗讓我想到曾經讀過著名心理治療師Irvin D. Yalom(歐文.亞隆)所說的,「應該是換我好好地傾聽,拋開我個人世界觀,停止將我的作風與觀點強加在患者身上。我應該從患者的窗戶看看外面.....」把「患者」二字代換成「孩子」,對當父母的我們,何嘗不是一句當頭棒喝?工作二十多年來在我的諮商室中,常常聽父母抱怨最多的就是「孩子不聽話」,但是,說這句話的時候,當父母的您可想過:您只想調孩子聽你的話,您又花了多少時間「完整的」聽完孩子的話呢?
想到這邊的我,當下不知有多麼慶幸,今天一起出遊的小祥媽媽也是一個願意先放下自己聆聽孩子的媽媽。否則,我可以想像,如果今天換做一個強勢的家長,他一定會讓孩子接受他自認為比較好的意見,無論用強勢引導或是直接下指令的方式,最後兩個孩子可能進場要不就踩不到油門,要不就是看不到前方無法盡興玩耍而敗興而歸,最後的命運就是孩子帶著臭臉抱怨「不好玩」,而家長忙著開導或是小孩「正向思考」或是教訓他們「控制情緒」,而小二、小三的孩子認知能力還未發展完成,因此也無法在這時清楚地說出「來龍去脈」,最後的結果就是「兩敗俱傷」(小孩怪大人亂出主意,大人怪小孩遇到挫折只會怨天尤人),同時小孩再發生幾次這樣的經驗,就會自動轉成「不溝通」模式,而這些未爆彈累積到青春期就會出現副作用..........所以親愛的家長,今天您放下自己的個人世界觀,停止將我的作風與觀點強加在孩子身上,從孩子的窗戶看看外面了嗎?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