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教育不要忽視孩子EQ的培養
接到一個幼兒園邀稿談EQ,EQ從1995年發表至今仍是個大眾關心的議題,主要是因為大家慢慢發現,只有IQ並不夠最後的決勝往往在「EQ」!!
「台大畢業高材生只因不滿女友想分手,當街砍殺致死」、「高醫大學生殺害同學再自殺」,這兩位兇手都是IQ高且在工作或課業也有好表現的菁英份子,但因為EQ的關係,不但賠上別人的性命也搭上自己的大好前程,令人不勝欷噓。

EQ是什麼?指的是情緒管理的能力,涵蓋了自我控制的能力、控制衝動的能力以及同理心...自1995年高曼(Goleman)寫了「EQ」之後,此概念獲得討論與重視以及掀起過去多注重「IQ」的反思浪潮,更甚至發現EQ才是致勝關鍵。
我們自小接觸到的教育多是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,許多父母多注意孩子的學習狀況,坊間若是有「不能輸在起跑點」可以促進孩子腦部發育與活化增加智育的課程多半熱門....
我回想起兒子在小三時幫他找英文課的經驗,當時的目標是找到一周上2天課左右的英文班,但找了許多英文班都不行,有間英語補習班還用不耐煩的口氣對我說:「這位媽媽,我們這邊的小朋友都是幼稚園就來了,你的孩子已經三年級才想上,程度已經落後許多,竟然還只上2天未免太不努力。」我聞言時是有些驚嚇,因為三年級對我來說也還是要多玩的年紀,要不是兒子主動說他想上英文,我也不會讓他這麼小就要「補習」,而孩子的成績對我來說從來就不會是問題,無論他考幾分我都笑瞇瞇,讓他從小對成績沒有壓力,但我多注意他的情緒穩定與否。
我在臨床與父母工作時常發現,一般父母養育孩子時除了注意身體健康、課業學習狀態成就表現之外,對於孩子的情緒發展與情緒狀態並不太注意,更甚至常常也看見許多父母連自己的情緒狀態都不瞭解,更遑論注意孩子在情緒上的變化。當孩子生氣時,大人往往說「有什麼好生氣」,不讓孩子哭或也有嚴肅告訴孩子「沒什麼好哭的」、「哭什麼哭」或甚至出言恐嚇「再哭就.....」,當這樣的孩子慢慢長大,他會認為情緒不重要,但是表現很重要,挫折忍耐力低-遇到困難就生氣或沮喪,絕不能輸;只要我成績好做什麼都可以-容易嘲笑成績不好的孩子,對他人的困難也比較不願意伸出援手,同時對自己的情緒更多所壓抑造成憂鬱或身心症狀.....
因此,從小紮根EQ教育很重要,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有一顆感恩與善體人意的同理心,遇到困難不慌張願意嘗試的解決問題能力;遇到挫折不沮喪願意一試再試的挫折忍耐力,那麼身為師長的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達到這些呢?
1.願意瞭解與面對自己的情緒狀態,不因為自己情緒遷怒孩子,進而引導孩子對自己的情緒狀態有所察覺與理解。
2.不以孩子的成就表現(尤其是智育)為一切,願意看重孩子的其他能力,同時也願意適切表達鼓勵與讚美,更把握每一次機會幫助孩子發展成功經驗。
3.當孩子因為挫折或困難不開心的時候,願意不預設立場地傾聽,不嘲笑或輕忽蔑視,同時對孩子的失敗或犯錯展現同理與寬容,並給予下一次機會。
4.師長先以身作則願意與他人分享,願意給孩子時間引導,同時能理解幼兒分享的困難,進而能看見孩子的「小進步」。
5.時常讓孩子與他人一起玩耍,經由人際互動過程中,培養孩子「等待」(例如輪流玩秋千)與「合作」(一起完成某件事),進而有自我控制力。
童年是奠定EQ能力的關鍵期,適當培養幫助孩子掌握幸福人生!